3月6日,亚马逊中国今天宣布开始在天猫试运营“amazon官方旗舰店”。该旗舰店首期将主推备受消费者欢迎的亚马逊中国极具特色的“进口直采”商品,包括鞋靴、食品、酒水、厨具、玩具等多种品类。
在阿里上市之后,亚马逊与其的直面竞争就一直是公众的焦点。此番,行业领导者亚马逊竟然与晚辈天猫合作,让人大跌眼镜,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屈于天猫在中国市场的淫威还是不满足于在中国市场的成绩而主动出击?
一、亚马逊会被锁喉吗?
在入驻天猫之前, 亚马逊中国就一直面临着打不开局面的困境,而这大多与其一直秉持传统营销思路有关。在中国市场上,亚马逊既不参加价格战也不积极做营销,以至于错过了中国电商市场发展的大浪潮,白白流失了不少市场份额。改变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与天猫合作或许就是亚马逊的一步棋。
事实上,作为前哨,去年11月5日,亚马逊Kindle官方旗舰店已经提前入驻天猫,主要经营亚马逊自有品牌的硬件产品,以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等为主。在去年“双11”期间,天猫旗舰店中Kindle Fire HD 7.0平板售价仅为亚马逊中国官方价的一半不到,而且还限量500台。首战出城,亚马逊就已经使用了限量、打折这些其实并不算难但以前却不屑做的电商营销招数,大家终于不用再为亚马逊的水土不服担心。
让很多人唏嘘的是,同属于第三方电商平台,亚马逊这样的选择未免有些寄人篱下。他们认为,这是亚马逊在向天猫低头。一旦消费者养成了在天猫购买商品的习惯,那么势必对亚马逊自身的官网形成严重的分流,亚马逊就随时有被扼住喉咙的危险。
但笔者认为也不必过分担心。
首先,天猫是纯粹的B2C平台,并不做自营。但亚马逊存在的基础却是自营业务,开放平台带来的流量只是附加价值。所以,在经营模式、价值生态上,亚马逊与天猫还是有所不同的。
其次,至今为止,天猫仍没有独立的快递系统,虽然马云心心念念着菜鸟网络,但其至今也难在天猫中有所建树,天猫买家付款以后至少要等到一天以后才能收到货物。而亚马逊的自建物流系统却十分强悍。只是事与愿违,在更能凸显亚马逊物流优势的三四线城市,其宣传力度却着实不够。
根据亚马逊在天猫网站的网页资料显示,在该店消费购买的商品将由亚马逊中国自有物流系统(包括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享受亚马逊中国提供的全部售后服务和有限保证服务。与天猫合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比体现出了亚马逊的物流能力,也是变相为自己做了宣传,而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亚马逊被天猫架空的危险。
二、亚马逊还有“进口直采”大优势
其实,无论从亚马逊的发展,还是从天猫的布局来看,亚马逊入驻天猫实属正常。在商言商,这无非是一件你情我愿的事。
前不久,天猫修改了自己的招商标准,一切行动显示天猫寻找优质合作伙伴的决心。而亚马逊的“优质正品”招牌相较于其他商户在消费者心目中更加根深蒂固,非常符合天猫的交友要求。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这次合作涉及的品类并不算丰富,而且局限在了“进口直采”业务层面。进口直采是商家先将商品进口至境内,用户下单即在境内仓库中进行发货,用户购买也不需要再提交报关必须的身份证信息。双方合作,显然是想在跨境电商上做文章。
从“供需”上来看,国际化的阿里其实早就向往在跨境电商领域布局。但是,对于天猫来说,跨境业务去年刚刚起步,整个生态尚不完善。而亚马逊发家于海外,还有着天然的国际供应链管理优势。过去两年,亚马逊中国“进口直采”业务飞速发展,其由亚马逊自营团队向海外品牌直接采购,不仅具有100%的品质保证,还缩减了海外经销环节。通过合作,天猫能够补足在商品品类和供应上的短板,而亚马逊能够借由天猫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声誉。
所以,二者一拍即合,相互合作共赢的机会非常大。
三、融合是一种趋势
事实上,早在亚马逊之前,一号店、当当以及国美在线均已经前后入驻天猫。
近年来,垂直电商一直面临着流量成本高企的窘境。随着获取新用户成本增高、忠诚用户的转移成本降低的差距扩大,走流量的B2C纷纷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天猫不失时机地携巨大流量主动释出诚意,促成大平台与垂直平台的融合。实力都摆在台面上——经过十年耕耘,天猫已经沉淀了超量级的用户数据。而面对这些数据,大多数电商只能大喊一声“臣妾做不到啊”而后默默从了天猫的招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近百家独立B2C网站入驻天猫。
未来,随着独立B2C纷纷加入大平台,整个电商生态链将会发生联动变革,曾经以价格战进行白刃战电商行业,或许将走上相互融合共赢的发展道路。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开放,未来,谁说不会出现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电商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