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推出官方电池背壳:小玩意背后的大生意?

编辑: 10 / 12 / 2015 3,205 次围观

苹果推出的官方电池背壳遭大量吐槽,吐槽的对象不仅仅是其仅848元这个快能买下一台红米Note 3的定价,还有其外形设计之扭曲,背部硕大的凸起,完全使产品丧失了美感,不仅有早年HTC G11的即视感,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苹果宁可推出这么一个外壳而不愿让iPhone电池增大一些的批判。

有关于苹果的任何一件事都是新闻。

昨天,苹果正式发布了适配于iPhone6和iPhone 6s的官方充电背壳“Smart Battery Case”,这款外壳采用与苹果原厂硅胶套相同的材质和一体成型工艺,中底部是电池、外放传导空间以及Lightning接口结构,内置电池容量为1877 mAh。

在此之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第三方充电外壳,按道理说苹果自己推出的无论是在品质还是在吸引力上都要秒杀前者,可未曾想该产品却引发了大面积吐槽,而且吐槽的对象不仅仅是其仅848元这个快能买下一台红米Note 3的定价,还有其外形设计之扭曲,背部硕大的凸起,完全使产品丧失了美感,不仅有早年HTC G11的即视感,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苹果宁可推出这么一个外壳而不愿让iPhone电池增大一些的批判。

为什么厂商要参与配件生意?

那么苹果为何要推出这样一个背壳呢?答案很简单,除了给出官方电池续航加强方案之外,就是指望配件盈利。一贯以来,iPhone的相关配件都不便宜,官方硅胶套售价为200+,皮套售价则为300+,Lightning基座的售价则接近400,虽然其销量远远比不上手机的销量,但单论利润率却一点也不差,这一点,也符合库克时代苹果以盈利为主的主要目标。

而据知乎网友透露,市售高档手机壳的普遍成本在5元左右,成本达到7元的做工已经可以算得上非常好,再加上其它的各项成本,总体最多也就在十元左右,然而出厂之后利润最高可以滚到几十倍,而手机膜的利润则更为恐怖,市面上绝大部分类型的膜,其成本都是以毛计算,但利润最高可达到数百倍。也难怪早两年炒水货手机的人,现如今都纷纷转型去做配件了。

而不止苹果,其它手机厂商也看到了配件市场的红火,纷纷通过捆绑和搭配销售的方式来赚取利润,比如我们经常批判某某国产手机的热门型号官方版无货,但搭配了手机壳、耳机和贴膜的套餐版却抢都不需要抢,这就足以说明问题,毕竟这些东西加一起的成本也不过几十块钱,但借助于此却可以在原先的售价上凭空增加几百块,这中间的利润可要远远大于卖一台手机的利润了,所以,别看官方定价有多良心,厂商用配件的利润来反哺手机的销售要比单独卖手机赚的更多。

还例如某品牌的千元机,不仅一口气推出了十几款颜色的官方背壳,还源源不断的更新所谓“情怀背壳”,也是出于同样目的,作为参考,基本款颜色背壳售价为49元,“情怀背壳”售价则为99元,盈利空间巨大——而或许是考虑到销售不同配色的手机对于规模和产能协调来说都是问题,同时单卖外壳也更容易盈利,因此其还砍掉了不同配色的手机销售,单留一款基本色系,同时提供其它颜色的外壳销售。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缩减生产成本,还能尽可能的扩大外壳销售成绩(如果你不喜欢基本款的颜色,那么就只有另买一块后盖了)。

未来手机厂商的配件生意还将进一步扩大

对于国产厂商来说,之所以大搞配件生意,本质上还是因为智能手机主体难以盈利甚至不断亏损,除非完成大量走量到一定段位才能扭亏,但由于市场竞争太过激烈的缘故,所以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而相比之下,通过捆绑销售配件、服务等方式赚钱明显更快一些,而且还能最大化的榨干最后一点市场的增长红利——说起来,这种本末倒置的阴招,也正是为何到当下,国产手机品牌仍令许多人不齿的原因之一。

不过据市场研究公司‍‍‍‍‍‍‍‍‍‍‍‍‍‍‍CCS Insight预测,随着手机业务利润逐渐降低,在十大手机制造商中,未来至少三家制造商的配件业务利润将超过手机业务利润,并且未来厂商的配件生意也将不再局限于外壳、耳机、电池等产品,还将进一步像小米看齐,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配件和联网设备产品。

总的来说,大方向上在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趋同和平庸,同时盈利空间越来越狭窄的前提下,利用配件去增加卖点和盈利本没有错。只是现阶段大部分厂商都以赚钱为目的,很少有人在配件的体验上下功夫,这一点才是局限发展的问题所在。

什么是真正对用户而言有意义的配件?

事实上,即便是苹果,其所推出的Smart Battery Case也并没有多少“Smart”的体现,顶多也就是比第三方外壳多了手机内查看剩余电量的功能,单从产品性价比上看,无论是购买更便宜的官方认证保护壳,还是购买电池容量更大的iPhone 6 Plus,都要更为上算。

而如果要举出正面案例的话,像华为推出的P8定制款 E-ink电子墨水屏手机壳,还有“灵犀一指”贴膜,以及脱胎于耳机孔防尘塞的小米“米键”等等,都是不止于装饰用途,额外提供了功的好方案,它们一方面满足了用户对于配件产品天然的需求,例如国人始终放不下的贴膜戴套的情结,同时又基于产品自身的特性,打造出了更进一步的交互体验,让原本已经疲惫的用户感官,还有清一色大差不差的机器与体验,多出了一些潜在而难得的亮点。只是在当下,这类产品还未成足够的气候。

但就未来来说,厂商和配件之间的关系将远不止于单纯的盈利手段,而将成为与产品捆绑的竞争力之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配件厂商也同样将面临转型,从原先生产单纯装饰和保护作用的配件,转型为功能化和智能化的硬件生产商,以维持更久的企业生命和追求更大化的品牌价值。

猎牛网
猎牛网 编辑
双引号 猎牛网是一个专注科技观点和智能硬件评测的科技媒体,这里有各领域资深人士针对产品给出的专属测评报告和最新的科技资讯,全方位解读移动互联网。 双引号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